对中国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兼职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外籍人士,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人”,卷入涉警诈骗案件。以下通过真实案例,揭示此类诈骗的运作模式并提供针对性防范建议。
一、典型诈骗案例:“高薪兼职”陷阱下的涉警诈骗
在我国某市生活了2年的某外籍男子 Alex 在某社交平台看到 “高薪兼职” 广告,对方以 “日均报酬 800元、仅需电话沟通” 为诱饵,邀请其参与 “协助调查工作”。沟通中,诈骗团伙告知 Alex“只需按照提供的话术,向指定人员拨打电话,自称‘市公安局办案民警’,告知对方‘账户涉嫌洗钱’,并引导其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即可”。
Alex 未核实兼职合法性,按要求先后向 4名受害人拨打电话,成功诱导 1 名受害人转账 5万元。案发后,公安机关通过资金流向和通话记录锁定 Alex,其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刑事拘留。经查,Alex 直至被抓时才知晓自己参与的是诈骗活动,而所谓 “高薪兼职” 实际是诈骗团伙规避打击、利用外籍人员身份降低受害人警惕的手段。
二、诈骗常见手法剖析
“低门槛高薪”诱导入局:诈骗团伙瞄准外籍人士对国内兼职市场不熟悉的特点,以“无需经验、时间灵活、报酬丰厚”为噱头发布兼职信息,刻意隐瞒工作本质是违法诈骗,仅以“协助沟通”“信息核对”等模糊表述掩盖真相。
伪装“合法身份”降低戒心:向参与者提供伪造的“公安机关工作证照片”“案件调查通知书模板”,谎称兼职内容是“配合官方调查”,让外籍人士误以为自己在从事“正规协助工作”,放松对违法性的判断。
远程操控规避直接风险:诈骗团伙与外籍参与者全程线上沟通,不透露真实办公地址,仅通过网络发送话术脚本、受害人信息,要求其使用指定电话卡拨打电话,避免自身直接暴露,同时将法律风险转移给外籍“工具人”。
三、风险防范实用建议
1. 审慎核实兼职信息合法性
通过中国官方认可的正规招聘平台(如“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知名企业官网招聘通道)获取兼职信息,对社交平台、陌生私信发布的“高薪低门槛”兼职保持警惕。
若兼职涉及“代表某机构沟通”“引导他人转账”“处理资金相关事务”,务必要求对方提供机构资质证明(如营业执照、官方授权文件),并通过该机构官方热线或官网核实合作真实性,切勿仅凭网络信息轻信。
2. 明确“公职人员办案”的核心特征
中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公职部门办案时,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公民“转账至安全账户”,也不会以“兼职”形式委托非公职人员参与案件调查。
若接到“要求协助办案”的邀请,或自身被要求冒充公职人员沟通,可直接拨打全国统一报警电话“110”咨询,核实相关情况是否为真实公务,避免卷入违法活动。
3. 保护自身法律权益,拒绝“模糊工作内容”
签署兼职协议前,务必要求提供完整的中文或双语工作说明,明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报酬支付方式,对“工作内容不便详细说明”“只需按话术执行”等模糊表述的兼职,坚决拒绝。
切勿出借个人电话卡、银行卡给他人使用,也不要使用陌生提供的电话卡从事兼职沟通,避免因“工具涉诈”承担法律责任。
4. 遭遇涉案后及时依法维权
若误信兼职信息卷入诈骗,发现后应立即停止相关行为,保留与诈骗团伙的沟通记录(聊天截图、话术脚本)、报酬转账记录等证据,第一时间向中国公安机关报案,说明自身被利用的情况。
可联系当地外事部门或法律援助机构(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获取法律帮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