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过度消费导致入不敷出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学生存在"及时享乐"心理,盲目追求奢侈品或非必要消费(如频繁更换手机、高档化妆品),忽视基本生活需求。社交媒体广告、同学攀比及促销活动不断刺激消费欲望,加剧冲动购物行为,缺乏预算意识和储蓄习惯,常出现"买东西不知节制"的情况,甚至通过透支信用卡、借贷等方式维持消费。
提示大学生们如果遇到宣称门槛低、办理快、额度高、利率低的好事,千万不要信,很可能是隐蔽形式的非法“校园贷”。一些不法网贷平台打着这些噱头,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盲目借贷,陷入债务困境、面临高利贷风险。如有借款等需求,最好提前与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并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进行咨询,办理相关业务。也可通过微信小程序“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中的“金融产品查询平台”查询相关产品信息,不轻信非法网络借贷虚假宣传。办理贷款业务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清楚了解贷款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做到明明白白消费,避免被各种假象误导。
在金融消费过程中要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轻易泄露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授权他人办理业务。对推荐“校园贷”的行为保持警惕,不轻信“低息”“免息”等宣传,尤其不要替陌生人担保,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培养正确的理性消费观,减少对社交媒体和他人消费行为的过分关注,建立符合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行为,合理储蓄,避免过度依赖信用卡和贷款工具,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