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加速迭代,犯罪分子利用AI换脸、虚拟货币、共享屏幕等新技术编织陷阱,从“刷单返利”到“虚假投资”,从“冒充公检法”到“AI情感诈骗”,诈骗分子精准锁定人性弱点,导致无数家庭倾家荡产。
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拆解犯罪手法,结合监管部门风险提示,为消费者提供系统性防范指南。
案例介绍
2025年,江苏某企业会计张女士接到“董事长”的视频电话,对方称正在开会无法打字,要求其立即向某账户转账280万元用于“紧急投标保证金”。视频中,“董事长”面部特征与声音与真实人物完全一致,张女士未多核实便完成转账。次日,她发现真实董事长在群内询问资金去向,才惊觉遭遇AI换脸诈骗。警方介入后发现,犯罪分子通过盗取企业通讯录,用深度伪造技术合成视频,并利用“会议静音”功能掩盖语音合成痕迹,最终仅追回37万元。
案例分析
1. 精准信息获取
犯罪分子通过黑市购买、木马病毒、社交工程等手段,获取受害者姓名、职业、社交关系等数据。张女士所在企业曾因点击钓鱼邮件导致通讯录泄露,为诈骗提供关键信息。
2. 技术伪装信任
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通过AI换脸功能生成逼真动态视频,突破传统静态图片伪造局限;通过改号软件,使用虚拟号码伪装成公检法、企业领导等可信来源;诱导受害者开启远程控制、屏幕共享等功能,实时监控操作过程,结合AI视频与虚拟会议软件,制造“面对面”沟通假象。
3. 制造紧急场景
以“投标保证金”“账户冻结”“涉嫌犯罪”等为由,营造“不立即操作将遭受重大损失”的紧迫感。张女士被告知“投标截止仅剩10分钟”,被迫跳过常规审批流程。
4. 阻断核实渠道
要求受害者“不得告知他人”“会议期间禁止接听电话”,切断与同事、家属的沟通可能。本案中,“董事长”以“保密要求”为由禁止张女士联系财务总监。
5. 快速转移资金
通过“跑分平台”、虚拟货币、境外账户等方式分层洗钱,使资金难以追溯。张女士转入的账户实为诈骗团伙控制的“傀儡账户”,资金在30分钟内被拆分至50个子账户。
风险提示
1. 核实身份“三必问”
视频通话时要求对方转动头部或用手遮挡面部,观察是否有图像扭曲;对公转账前,通过企业固定电话、内部通讯软件二次确认;遇到“公检法”来电,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核实。
2. 警惕“共享屏幕”请求
拒绝任何陌生人发起的屏幕共享邀请,尤其是声称“协助操作”“退款验证”的场景;定期检查手机、电脑是否安装未知远程控制软件。
3. 保护个人信息“四不原则”
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非官方二维码、不连接公共WiFi进行支付操作、不在非正规平台填写身份证号;废弃快递盒、旧手机需彻底清除个人信息。
4. 识别“高收益”陷阱
承诺“保本高息”“稳赚不赔”的投资均为诈骗,正规理财产品需通过银行、证券公司等持牌机构购买;警惕“虚拟货币”“海外股权”等概念,央行未批准任何境内虚拟币交易平台。
5. 防范“情感诈骗”
网恋对象拒绝视频见面却提及投资、借款,立即终止联系;遇到“突发事故”求助,用预设暗语验证身份(如询问孩子乳名、宠物名字等)。
6. 谨慎处理“退款理赔”
官方客服不会通过电话、短信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退货退款需通过电商平台原路返回,无需额外开通“理赔通道”。
7. 拒绝“兼职刷单”
所有要求垫资的刷单均为诈骗,初期小额返利旨在诱导大额投入;学生群体尤其需警惕“抖音点赞”“手工外包”等变种刷单。
8. 保护企业账户安全
严格落实财务审批制度,大额转账需多人核验;定期更新企业通讯录权限,避免信息泄露。
9. 及时止损“黄金法则”
发现被骗后,立即拨打110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配合警方调查。
10. 提升反诈意识“三件套”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关注“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诈骗手法;参与社区反诈宣传,与家人共同学习防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