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本应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为供需双方提供专业服务。然而,部分不法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规则漏洞,通过虚假宣传、强制交易等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
今天小君通过一则案例,带大家走进不法中介的套路,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依法维权。
案例介绍
2025年,某金融公司发现大量不正当“黑灰产”以消费者名义向该公司提供虚假贫困证明、医疗证明或向该公司及监管部门进行反复投诉,以达到减免本息、延期还款等目的。该金融公司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后,以嫌疑人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及伪造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分析
不法中介通过非法购买客户信息,精准定位潜在目标。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以“代理退保可多获补偿”为诱饵,诱导客户下载APP并误将贷款额度视为退保金额,骗取服务费。
不法中介通过伪造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公章,制作虚假贫困证明,帮助客户逃避债务。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不法中介利用消费者对法律知识的欠缺,将其拖入违法境地。
风险提示
1.核实资质与备案信息
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中介机构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重点核查其是否在金融监管部门备案(如保险中介需持有《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
2.警惕“零风险”“高收益”宣传
不法中介常以“100%退保成功”“低息贷款”为噱头吸引客户,消费者应理性判断,拒绝“保本承诺”。
3.拒绝签署空白协议与授权书
签署空白委托书容易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民事法律行为需明确意思表示,空白协议等同于赋予不法中介无限的权力。
4.留存证据
发现中介伪造材料或违规操作时,应保留相关证据,以供后期维护自身权益使用。
5.保护个人信息
不将身份证、银行卡交予他人,严防个人信息泄露危机。
6.识别“社交平台”招揽陷阱
不轻信短视频平台的所谓“内部渠道”宣传,通过官方APP办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