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销售误导引发的投诉量逐渐增多,其中“退旧保新”“保单升级”等成为纠纷的高发区。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以回馈老客户、补偿收益或保单升级为由,诱导保险消费者解除已有的人身保险合同,并用退保金购买其他保险产品,陷入“退旧保新”的陷阱。
小君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退旧保新”陷阱,理性维护自身权益,共同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案例介绍
2023年,杨先生投保了某保险公司的终身寿险,年交保费5万元。2024年初,他接到自称“保险公司金牌顾问戴经理”的电话,声称公司推出“高收益升级产品”,只需退保旧单即可享受“年化收益翻倍、保障范围扩大”等福利,同时承诺可以帮助杨先生“无损退保”,在“戴经理”多次的电话催促下,杨先生前往柜面办理退保。
客服人员核算发现,退保后杨先生直接损失3万元,且新保单需重新计算保额,保障期限无故被中断,同时提醒杨先生这很有可能是骗子设下的圈套,不可轻信。
后经核实,“戴经理”非公司员工,其推荐的新产品实为某机构违规销售的金融产品,并非保险产品。
案例启示
杨先生的经历警示我们,轻信“退旧保新”“无损退保”,不仅面临高额退保费用,还会因此失去保险保障,待日后重新投保时可能会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是拒保的风险。而一些不法分子推荐的所谓的“理财”“保险”产品,还会给消费者的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退旧保新”的三大陷阱
1.收益夸大,风险隐匿
不法分子常以“收益翻倍”“无损退保”为噱头,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隐瞒新产品的真实收益率、免责条款及退保成本。根据实际的退保数据统计显示,超70%的“升级”产品实际保障和收益均会低于原保单,且隐含高风险投资条款。
2.保障中断,再投受限
退保后,消费者将面临“保障空窗期”,若突发疾病或意外,可能因新保单等待期未生效无法获赔,甚至还可能因年龄增长或健康变化而被拒保。
3.身份伪造,维权困难
不法分子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客户信息,伪造工牌、假APP等骗取信任,事后难以追溯,消费者维权无门。
四步筑牢权益防火墙
1.提高警惕,验证信息
对“电话通知”“限时优惠”等保持谨慎,通过官方客服热线95XXX、官网或APP等渠道核实活动真实性。在沟通过程中要求销售人员出示“从业执业证”,拒绝与身份不明者交易。
2.理性评估,三思后行
算清经济账:退保前登录官方平台查询保单现金价值,明确是否有退保损失及具体金额。
厘清保障账:对比新旧产品条款,重点关注等待期、健康告知、保障责任变化以及免责条款等核心内容。
规划长远账:若因收入变化需调整保障,可优先选择“保单减额缴清”或“险种转换”功能,而非盲目退保。
3.善用服务,专业护航
如果遇到销售争议,可拨打官方客户维权服务专线,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4.积极学习,提升素养
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金融监管总局、保险公司发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内容,获取更多监管政策及风险提示,提升金融素养,守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