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残障人士是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和关爱的群体。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残疾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对教育、就业、医疗等资源有着特殊的需求。同时,残障人士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类特殊人群,由于自身行动、信息获取和信息交互相对正常人来说更为受限,所以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残障人士一定要做好甄别,以免上当受骗。
残障人士常见骗局
利用残疾人迫切就业的心理,在网络上发布招聘信息,如直播销售、网络客服、居家就业、出纳助理等岗位,给予丰厚薪资待遇吸引求职者主动询问或主动应聘;后要求把公司款项转到残障人士的银行卡,需付款时会将银行卡号发给你,需要你再将款项转帐到该银行卡内;此行为声称是为公司财务分担收付款。实际则可能涉及洗钱,如操作会影响银行卡正常使用,账户可能会被冻结。
常见的残障人士金融风险
1.不法人士声称能够帮人办理重度残疾人证,让残障人士获得助残资金,从而骗取手续费;
2.利用残障人士对政府机关的信任,声称是爱心机构、残联或者是社保等政府有关部门,以残障人士补助发放要求残障人士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借机转走资金;
3.冒充投资理财专员,谎称有针对残障人士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实则借机诱骗资金;
4.利用残障人士找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不法人士声称可以提供便利工作,无需外出在家即可工作赚钱,骗取押金或者保证金。
残障人士在金融消费时该注意什么?
1.提升自身反诈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利用辅助工具和渠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参加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专为残障人士举办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自身反诈意识和警觉性,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增强维权意识
在签署金融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如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1) 《残疾人保障法》第三条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2) 《残疾人保障法》第六十条规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妥善保护个人隐私
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妥善保护个人隐私,不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信息,不在陌生电话中向对方透露自己的生日、年龄、亲人等信息,以免让坏人有可乘之机。
4.谨慎选择金融产品
残障人士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因诱人的高额福利或低息贷款宣传而轻信。应尽可能选择提供无障碍服务、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和办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