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揭秘消费陷阱,守护银发一族

2025-01-21 浏览量: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在期待佳节到来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活跃起来,让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防不胜防。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老年人对金融知识的缺乏的特点,加以高收益进行诱惑,开展各种形式的诈骗,给老年人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


案例一:医保卡诈骗

王大妈今年70岁,一直和老伴儿两个人生活。某天,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某地医保局工作人员的陌生来电,对方告知她的医保卡涉嫌违规操作,医保账户即将被冻结。如果不想冻结账户,需要立刻向指定的“安全账户”转账一笔8000元的“保证金”。王大妈一听就慌了,赶紧转账。转账完成后,当她再次回拨对方电话时,却发现无法接通,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案例分析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谨慎参与不正规的扫码活动,以免泄露个人信息。在接到类似电话时,要保持冷静,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转账,避免经济损失。


案例二:养老理财产品诈骗

赵大爷是一名退休工人,他在去银行存钱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自称是银行“高级理财顾问”的“专业金融人士”。该男子向赵大爷推荐了一款“养老理财产品”,保底收益10%,每月都有分红,随存随取。赵大爷当即转账购买了该产品。三个月后,赵大爷急用钱,去银行支取此前购买的“理财产品”,却发现并无购买记录,且那位“高级理财顾问”也联系不上,赵大爷意识到自己遭受了诈骗。

案例分析

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对陌生人保持警惕,不轻信高额返利的营销宣传。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不要轻易转账给个人,购买后要及时在金融机构客户端或营业网点核实购买信息。


案例三:保险抽奖诈骗

李奶奶接到某保险公司业务员小钱的电话,小钱告诉她中了公司抽奖活动的鼓励奖,奖金1000元。小钱表示,只需要提前交纳明年的保费,公司就会把现金红包给她,李奶奶信以为真。随后,小钱上门收取来年的续期保费,并给了李奶奶1000元奖金的红包。然而,到了第二年,李奶奶收到了保险公司的续期缴费电话,保险公司并未举办任何活动,也没有收到续期保费。李奶奶意识到被骗,立即报警。

案例分析

老年人在面对所谓的“抽奖活动”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案例四:养老储蓄诈骗

孙阿姨在家中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声称鉴于她良好的信用记录,特为她提供一款专属于老年人的“养老储蓄”,承诺只需一次性缴纳少量保费,便可享受权益。随后,对方通过短信发送了一个链接,要求李阿姨点击完成所谓的“实名认证”。李阿姨点击链接后,银行卡内的金额损失了20000元。

案例分析

老年人在收到类似短信或电话时,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软件,应通过正规渠道或官方网站核实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使用。


风险提示

1.勿冲动

警惕“低风险高回报”的营销宣传,不信“偏门”不贪“小利”。

2.多了解

购买理财产品或保险产品前,要对产品多了解、多查证、多询问。

3.需谨慎

投资理财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不要轻易转账给个人。

4.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随意下载、登录、点击、扫描不明的APP、网站、链接、二维码等,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使用。

通过以上案例和风险提示,希望老年消费者能够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度过一个祥和、安全的新春佳节。

供稿单位:君康人寿江苏分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