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段花样多,老年群体须看清

2024-09-23 浏览量:

当前社会的诈骗手段花样繁多,且不断翻新,老年群体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且分辨能力、防范意识较弱,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手段,以及相应的防范建议。

常见诈骗手段

1.“免费礼品”骗局

诈骗分子通过散发传单、上门推销等方式,以免费鸡蛋、米油等为诱饵,诱惑老年人参与所谓的活动、讲座,进而推销高价产品或骗取钱财。

2.“保健品”骗局

诈骗分子通过夸大保健品功效、虚构专家推荐等方式诱骗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

3.“低价旅游”骗局

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外出游玩的热情及节俭的生活习惯,以不合理的低价甚至免费组织旅游活动,随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购物环节牟利。

4.“投资理财”骗局

诈骗分子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虚构投资项目或理财产品,引诱老年人投资。他们可能会伪造资质、虚构项目,甚至承诺保本保息,使老年人误以为投资稳赚不赔。这些平台往往无法兑现承诺,甚至直接卷款跑路。

5.“中奖”骗局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老年人中奖信息,要求支付税费、公证费等费用才能领奖,从而骗取钱财。

6.“黄昏恋”骗局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与独身老人发展网恋,编造各种理由索要钱财后拉黑对方。

7.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谎称老年人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从而骗取钱财。

8.冒充亲友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盗取或伪造信息,冒充老年人的亲友,编造各种急需用钱的理由,如患重病、出车祸等,诱骗老年人转账汇款。

9.亲情关怀诈骗

诈骗分子以关心老年人生活、照顾老年人起居等方式,获取老年人信任,进而骗取财物。他们可能会与老年人一对一聊天,嘘寒问暖,甚至带老年人免费旅游、送生日礼物等。

10.新型科技诈骗

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分子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进行诈骗。例如,通过虚假APP、网络购物平台等实施诈骗行为。

防范建议

1.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时务必谨慎。

2.核实信息,多渠道验证

在接到陌生电话或短信时,应先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回拨电话、向相关部门咨询等方式进行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3.投资消费,选择正规渠道

无论是投资理财、旅游还是购买保健品等,都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机构进行,避免盲目相信陌生人的推荐和虚假宣传。

4.不贪小便宜,警惕高额回报

老年人要克服贪欲心理,不要轻信“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等诱饵,警惕投资理财中的高额回报承诺。

5.遇事不确定,多与家人沟通

老年人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应及时与家人沟通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家人也应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劝阻可能的诈骗行为。

6.提高防范意识,学习防骗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应主动学习防骗知识,多关注反诈骗宣传信息,了解各种诈骗手段的特点和防范方法,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杂志、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提高自己的防骗能力。

7.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隐私

老年人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不要随意透露给他人。同时,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进行金融交易。

8.及时报警,寻求帮助

一旦发现被骗或疑似被骗,老年人应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警方调查取证。

总之,老年群体在面对诈骗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性,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说辞和诱饵,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和保护力度,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供稿单位:君康人寿台州中心支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