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青少年集卡成风?警惕卡牌骗局

2024-09-10 浏览量:

近期,卡通形象的卡牌以及明星形象小卡受到青少年的热捧,这些卡牌以“开盲盒”的方式获得,不少学生频繁购买,甚至短期花费数千元。青少年的“集卡”行为不只发生于线下,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加入相关卡牌交流群等进行交易,其中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案例介绍

今年6月底,某学校初中生小冉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条信息:为庆祝博主高考结束,每位留言的人将免费获得3张卡片。

小冉立刻私信对方说自己想得到赠卡,3小时后等到对方回复,此短视频平台博主发来一张二维码图片,需扫码加好友后获得。小冉扫码后显示的是一个企业微信账号,对方问了小冉的个人信息与住址,称需要支付邮费20元后寄送卡牌。随后,对方又称因系统检测到小冉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转账导致其公司账号被冻结,要小冉通过添加另一个企业微信账号进行解冻操作。小冉为获得免费卡牌照其要求进行操作;再次添加好友后,对方又强调一定要用家长的手机才可以操作“解冻”。

当晚,小冉谎称要查学习资料跟家长要来手机。拿到手机后,她一步步按照对方指示操作,对方让小冉删除聊天记录后拉黑了小冉。这时,小冉家长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发生了多次不明转账。

当地派出所接到反诈预警,民警赶紧上门并采取劝阻及资金止付措施,对小冉家长账户中的资金实施了保护性冻结。因为小冉不经意间透露了家长银行账号及验证码等信息,短短两小时内,该账户被骗子多次转账,金额达14万元。

如何避免孩子遭遇电信网络诈骗?

1.家长与孩子约定好每天上网时长,合理安排其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培养其他兴趣爱好,让孩子们适度游戏,快乐成长。

2.日常要教孩子牢记“三不一多”,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严禁在网络上发布、转发虚假消息,不要随便加陌生人联系方式,更不要和网友私下见面。

3.掌握孩子注册游戏账号充值缴费等信息,警惕网上刷单、游戏领福利、免费领手机、领红包、网购退货、邮件丢失、关闭各类金融账号等形式的诈骗。

4.不要将支付密码等信息告诉未成年孩子,需要支付任何费用须经家长同意,并由家长进行操作,最好不要让孩子自己操作。

供稿单位:君康人寿苏州中心支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