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毕业求职须警惕:“套路贷”陷阱

2024-07-25 浏览量:

每年的盛夏总会带有一丝离别的愁绪,无数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与憧憬,踏上求职的征程。然而,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却也可能隐藏着一些陷阱,其中之一就是“套路贷”。

究竟什么是“套路贷”,又该如何正确防范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套路贷”?

套路贷,是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并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


案例介绍

大学毕业生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家企业的招聘启事,招聘岗位与他的专业十分契合,待遇也相当诱人。小李满怀期待地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面试通知。

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对小李的表现表示满意,但提出由于岗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小李需要参加一个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培训课程,费用为2万元。公司声称这个培训是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的,对提升小李的业务能力至关重要,并且承诺培训结束后会立即安排他入职,届时会从他的工资中逐月扣除培训费用。

由于对这份工作的渴望,小李同意了参加培训。然而,公司却引导他通过一个不知名的贷款平台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小李在没有仔细了解贷款条款的情况下,签署了相关协议。

培训开始后,小李发现所谓的专业培训内容十分空洞,根本没有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培训结束后,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小李入职,此时小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而贷款平台却开始向小李催收贷款,利息和违约金不断累积,小李不仅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案例分析

本案中,诈骗分子通过高薪、优厚福利等虚假宣传吸引求职者关注,在对求职者进行面试时表现出很满意的态度,随后提出以工作需求为由,诱导求职者贷款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并口头承诺工作后从工资中逐月扣除培训费用或者是报销费用,实际上并无履行意图。在求职者贷款后,通过各种借口拖延正式入职,最终消失。

假借“招聘之名”诱骗求职者贷款的不法行为,主要针对以下几类对象:

1、缺乏经验的年轻人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或者初次求职者,他们往往对职场规则并不了解,且急于求职,容易轻信招聘广告中的高薪承诺。

2、急于转行或提升的求职者

一些希望快速转换职业赛道或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我价值的求职者,可能会被所谓的“专业培训+高薪职位”所吸引。

3、经济条件有限但有强烈求职意愿的人群

这类人群可能因为经济压力大,更容易受到“先贷款后高薪”承诺的诱惑,从而陷入骗局。

4、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求职者

依赖特定求职平台或社交媒体信息的求职者,若信息筛选能力不足,容易接触到虚假招聘信息。

5、对正规招聘流程不熟悉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可能因为对当地就业市场的规则不够熟悉,更容易成为诈骗目标。


君康人寿温馨提示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和防范套路贷:

1、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高薪低要求”的工作机会

对于那些声称无需经验、学历,却能提供超高薪的工作,要格外谨慎。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看似完美的工作很可能是陷阱的诱饵。

2、仔细审查招聘单位的资质和信誉

通过官方网站、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渠道,查询招聘单位的注册信息、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口碑评价。

3、认真阅读和理解所有合同及协议

在签署任何文件之前,务必认真阅读条款,确保自己清楚明白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含糊不清或不合理的条款,要及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要求。

4、多与他人交流和咨询

和同学、老师、家人分享求职经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遇到可疑情况,也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金融监管机构或专业律师咨询,必要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等报案或者反映情况,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供稿单位:君康人寿江苏分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