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防范非法集资及网络诈骗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024-07-08 浏览量:

当下,金融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为了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提升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今天我们通过两个案例,带大家分析金融消费中常见的风险点,并给出风险提示,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介绍

案例一:非法集资陷阱

张先生是某市一家小企业的老板,近期收到了一则来自某“高收益”金融机构的宣传信息,该金融机构声称自己拥有独特的投资渠道和专业的投资团队,能够保证投资者获得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张先生心动不已,决定出资100万元购买该金融机构的产品。然而,不久后该金融机构突然失联,张先生购买金融产品的资金也打了水漂。


案例二:网络诈骗风险

李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某日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客服的电话,称她的银行卡存在安全风险,需要她提供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等信息进行核实。李女士信以为真,将相关信息一一告知对方。不久后,她发现自己银行卡内的资金被全部转走。


案例分析

1、非法集资陷阱分析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案例中,非法金融机构利用高收益的承诺吸引投资者,实则进行非法集资活动,此类活动往往伴随着虚假宣传、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等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或投资失败,消费者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2、网络诈骗风险分析

网络诈骗是指利用互联网实施的各种诈骗行为。案例中,李女士遭遇的是典型的“钓鱼网站”或“假冒客服”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伪造银行客服电话、网站等方式,诱导消费者提供个人敏感信息,进而盗取资金。此类诈骗行为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等特点,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风险提示

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1.谨慎投资

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应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质、风险及收益情况,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投资,避免被高收益承诺所迷惑,切勿盲目跟风。


2.查证信息

对于金融机构的宣传信息,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查证,确认其真实性,不轻信来路不明的各种消息。


3.保留证据

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转账凭证等,一旦发生纠纷或损失,可作为维权依据。


防范网络诈骗风险

1.提高警惕

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对于要求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电话、短信或邮件,要谨慎对待,切勿轻易泄露。


2.确认身份

在接到金融机构的客服电话时,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确认。如有疑问,可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3.保护个人信息

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网站上填写,谨防信息泄露。


4.及时报警

一旦发现自己被骗或资金被盗取,应立即报警。同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供稿单位:君康人寿上海分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