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监管机构对消费者保护中的“适当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那么究竟什么是适当性原则呢?保险公司又该如何加强“适当性”管理来保护消费者权益呢?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来了解一下。
案例一:
邓先生原本是个月光族,但当他看到了朋友没有钱时的窘迫,就决定每年强迫自己攒下2万元用于购买年金险,为今后的生活提供保障。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邓先生所在的公司倒闭了,因此无力续交保费,造成保单失效。
案例分析: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对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开展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本案例中,邓先生没有考虑到失业、更换工作、收入下降等风险,错误预估了自己的交费能力,没有购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给生活造成了困扰。
案例二:
60岁的王先生因房屋拆迁获得了200多万元的补偿款,他听说保险公司的理财保险收益比银行高,于是主动咨询保险公司业务经理,听了业务经理的介绍,王先生十分认可,先后为自己及家人共投保了8份保险,每年需交纳保险费50万元左右。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王先生的配偶不幸得了重病,需要大笔的钱用于治疗,已无力缴纳续期保费。王先生到保险公司营业大厅咨询想要取出保险的钱,但被告知保单未到期,如果办理退保只能退还现金价值,损失比较大。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王先生没有考虑到疾病、意外等突发事故的风险,错误预估了自己的交费能力,没有投保真正适合自己及家人的保险产品,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什么是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是指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与客户需求、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对应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经验之间的契合程度。
适当性原则要求保险公司将合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通过适当的保险销售渠道和保险销售人员销售给适当的客户。保险销售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性,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消费者情况,充分介绍产品和服务信息,同时还要以消费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告知产品的收益和风险。
保险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保险产品?
1. 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所处的不同阶段,做好自身风险保障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保险规划,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2. 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职业及财务状况等评估好自身持续缴纳续期保费的能力,在保证不会影响个人和家庭整体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兼顾保障的延续性和缴费的连续性。
3. 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损失承受程度、资产状况等评估风险承受能力,通过科学评估匹配适宜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且满足需求保障的保险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