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电信网络诈骗的花样多了起来。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同时,他们还会通过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诈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或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等形式进行诈骗,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案例一:
2023年9月初,王女士因腰椎间盘突出久治未愈,在网上看到一个“老中医”的微信,加了微信之后,在“老中医”那里花了数万元购买了中药。在吃完所有药品以后,王女士的病情丝毫没有缓解,“老中医”以疗程不够为由对王女士敷衍塞责,并拉黑王女士微信。王女士发觉可能被骗,向警方报警。
经查,王女士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这一诈骗团伙通过高价销售假劣药品,非法牟利数百万元,受骗人员涉及全国多省市。
案例二:
李先生在网上看到一个投资理财群,群主声称有专业人士指导,不仅可以保本,还能够赚取超高利息,群里的网友们都晒出自己的收益,李先生十分心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下载了“投资APP”。李先生先投了5000元,赚到了高额利息,于是越投越多,共累计30万元,提现时却发现无法操作,李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
风险提示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贪图眼前小利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风险,出借、出租、买卖银行卡,若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不法活动,将会沦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持续演变升级,犯罪分子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令人防不胜防,小君提醒广大消费者,牢记“三个一律”“八个凡是”:
“三个一律”:
1.陌生电话谈银行卡、要转账的,一律挂断。
2.短信、微信、QQ、网站发来的陌生链接,一律删除。
3.向“安全账户”转账,“电话转接至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一律拒绝。
“八个凡是”:
1. 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2. 凡是自称提供无担保、低息贷款,让你先交手续费的,都是诈骗。
3. 凡是让你为淘宝网店代刷信誉赚钱的,都是诈骗。
4. 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都是诈骗。
5. 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6. 凡是让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7. 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8. 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
做到这5点,远离电信诈骗
1.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
使用聊天软件时不要设置太简单的密码,以防被盗,不要随意接收他人发来的文件,防止因中了木马病毒导致聊天软件号被盗。
2.警惕陌生电话或微信加好友
聊天软件并非实名,任何人都可以将名称改成亲人的名字,头像改成一样的照片,要注意分别真伪。
3.不要轻易转账
凡是收到转账信息的,应当提高警惕,遇到自称领导、同事或亲朋在聊天软件在要求转账的,一定要当面或电话确认。
4.增强法律意识
请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卡等,正确使用个人支付账号,拒绝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出租、出借、出售。做好日常防护,不轻信他人。?
5.理性对待兼职
请不要相信低付出高回报的临时工作,如帮助联系他人办卡、登记他人办卡信息或用个人账户帮助他人转移资金获取提成的兼职等,此类行为危害大,切勿为了蝇头小利沦为犯罪分子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