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早春行宣传| 谨防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是金融犯罪,尤其是金融诈骗犯罪数量和涉案金额不断攀升,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秩序。2022年9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旨在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目前警惕金融诈骗成为了大家需要关心的事情,下面就让小君带大家了解冒充公检法类金融诈骗的典型案例吧。


【典型案例】

2022年4月,广东深圳刘某某接到自称是深圳市防疫中心的陌生电话,对方称要带其去强制隔离,因刘某某一个电话号码曾在3月16日扫描了长沙市某医院的行程码。刘某某表示自己没有去过长沙,对方又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将帮其将电话转接到“长沙市公安局”。接通“长沙市公安局”电话后,一名自称“陈警官”的男子对刘某某进行询问,并告知刘某某账户涉嫌洗黑钱,让刘某某添加其QQ号码。随后,“陈警官”发给刘某某一个账号让其登录后,提交了银行卡号、密码等相关信息,并录制了人脸操作视频。在“陈警官”引导下,刘某某银行账户被分4次转走6万余元。发现银行账户资金被转走后,刘某某意识到自己被骗。


【诈骗解析】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造成的损失金额往往较大,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此类诈骗让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从而在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身份证号等,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诈骗分子主要犯罪手法为:

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名下银行账户、电话卡、社保卡、医保卡等被冒用,或者身份信息被泄露,或者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以此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管,进而实施诈骗。为增加可信度,一些诈骗分子会向受害人展示虚假公检法网站上发布的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为远程获取受害人手机上的个人信息,诈骗分子常常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为使受害人处于完全被操控状态,诈骗分子还会诱骗受害人到酒店等封闭空间,阻断所有短信、来电等外界联系。

公安机关工作中发现,一些诈骗分子还会冒充不同部门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领取补助补贴、奖学金,医保卡、证券、金融账户被冻结,出入境证件异常、失效等为由实施诈骗。特别是近期一些诈骗分子以受害人涉嫌散布疫情谣言、贩卖假口罩、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等为由进行诈骗,影响恶劣。


【君康提示】

接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凡是涉及叫你转账汇款的、直接上报你的居住地址和身份证信息要求转钱到“安全账户”就能洗清你嫌疑的就是诈骗。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直接办案,部门之间不会进行转接,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

1.树立正确观念

牢记投资有风险,树立科学理性的理财观,不要轻信所谓“稳赚不赔”、“无风险、高回报”等不切实际的宣传。

2.选择正规渠道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在决策前多与家人商量,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通过正规渠道学习理财知识。

3.提高防范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意识,不随意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不轻易转账。

2024-03-1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