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康人寿《中国经济大讲堂》王其亨:中国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码

2019-07-26 浏览量: 字号: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由君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康人寿”)独家冠名的《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其亨,深度解读中国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君康人寿独家冠名的《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王其亨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组群布局,充分体现了建筑和自然的对话,这是值得自信、自豪、自尊的地方。然而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参与进来。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绝大部分建筑是趴在地上、平面展开的。比如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一遍,最高的建筑是正阳门,没有超过40米;然后往北走,穿过天安门到了午门,37米高;然后就是整个中轴线最高大、最隆重的建筑太和殿,它本身只有26米,加上8米高的台基,总共35米;往后到景山,再过去到鼓楼、钟楼结束。像这样的画面,在中国唐代以后遗存的建筑中,只要是组群建筑,就一定能够找到,一定能够拍到。而在欧洲,包括意大利、希腊、罗马,埃及都拍不到,在现代的组群建筑里头也是拍不到的。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组群布局,充分体现了建筑和自然的对话,这是值得我们自信、自豪、自尊的地方。

    中国古代设立了一套独特而完善的工官制度,正是这样的制度造就了清朝的“样式雷”家族,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之作。

    比如古城,就是中国古建筑很好的体现。全世界延续下来至今没有中断过使用的古城,中国是最多、最丰富的,应该好好保护,而不是肆意破坏。成都起码有2400年以上的历史,周边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没有文字,但是有刻画符号。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很多,中国城市建设史,甚至可以推到五千年前。

    现在每年在建的全世界最高建筑中,有70%在中国,中国土地资源有限,不能不盖高层,但是盖那么多,“过犹不及”。中国原有的城市的地方特点,人杰地灵和自然的呼应,现在很难找到。

    受中国影响,东亚的建筑体系以木结构为主,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建筑每20年必须要翻修一次。按照惯例翻修的话,大量的椽子、弯板、檩子就得换,多的甚至要换到百分之七八十。现在的做法都是建筑外部重做,里面原汁原味保留,舍车马保将帅,这个方针今天在中国的古建筑当中大量应用。但外部的现代修复手法使得古建筑外部成为附属物,并不是文物本体。

    在君康人寿独家冠名的《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王其亨指出,古建筑修复要修旧如旧,应当掌握三个原则:第一是真实性,第二是最小干预,第三是可逆性。如此对待文物,就不会有错误。